如果你看山东省的地图,可能会有一个想法,就是在莱州湾和胶州湾之间挖一条运河配资世界门户,打通渤海和黄海,远洋货轮就可以不用绕山东半岛转一圈,可以很快北上南下了。
图片
德国有一条基尔运河,绕过了日的兰半岛,我们可以效仿吗?
图片
渤海位于辽东半岛、华北平原、山东半岛、庙岛群岛之间,是我国内海,通过渤海海峡连接黄海。渤海南北长约555.6千米,东西宽约296.3千米,面积约7.7万平方千米。
图片
渤海是我国的内海,只有东面一个出入口即渤海海峡,连接黄海。
渤海海峡地处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蓬莱登州头之间,即辽宁大连与山东烟台之间,南北两端最短距离约105.3千米。渤海海峡西北侧为渤海,东南侧为黄海,是渤海和黄海的天然分界线。
图片
由于庙岛列岛的存在,渤海海峡被分割成很多相对狭窄的水道,船只通行不够便利,尤其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。
图片
山东半岛东西长,南北窄,渤海南端的莱州湾距黄海的胶州湾也就一百多公里。如果在两端挖出一条运河,不就完美绕过山东半岛了吗?这条运河也就一百多公里,开挖和运营成本远低于一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。其实早在七百年前的元朝,蒙古人就已经做过类似的尝试。
图片
元朝时,大都即今北京,粮食供应主要依靠江南。南粮北运主要有两条线,一条是漕运,就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输送。另一条就是海运,从今江苏苏州的刘家港出发,北上东海、黄海,绕过山东半岛,经渤海海峡南部的沙门岛附近进入渤海,再直通京津。漕运的运营成本高于海运,但海运风高浪急,木质结构又满载的船,风险较大,人财两空的事没少发生。那时的海船基本紧贴海岸线航行,航程比现在长。
图片
山东半岛地处渤海与黄海之间,走海路的船只必须绕过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角(也称成山头)。我们知道海南三亚有个天涯海角,山东半岛的成山角又称天尽头,孤悬海外,战略位置重要。古人对成山角的评价是:“南过成山,则能扼江淮门户,形势之险可谓重矣。”
图片
图-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
元朝之前,从江南坐船经海上到东北,成山角是必经之地。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,从会稽北上,过成山角,向西进入渤海。三国时吴大帝孙权派使者北上辽东联系公孙渊,使者回吴时在成山角被魏国袭杀的。唐朝名将苏定方从海路进攻百济,走的也是成山角。问题是成山角附近海底多礁石,且水不够深,船只易覆没,要到深海绕行更远。
图片
1279年,崖山海战后,江南大定。
1280年(元世祖至元十七年),朝廷决定在莱州湾与胶州湾之间挖一条运河。用了三四年时间,运河修建完成,整个航线南起胶州湾,北接莱州湾。
图片
山东半岛有两条河,差点让半岛变岛。一条是胶河,由南向北,汇入北部的莱州湾,长约130千米。一条是大沽河,由北向南,注入南部的胶州湾,长约180千米。
图片
蒙古人修的运河,主要是打通胶河和大沽河,胶河+运河就称为胶莱河,胶莱河-大沽河主要价值是南粮北运,也称为运粮河。
图片
然而胶莱河最大的问题是航道淤塞,浚通胶莱河的人力物力过大,而海运装载量大,航线不需要定期维护。南粮北运的船还是走京杭大运河及海运绕行,胶莱河没用几年便遭废弃。
明朝时朱棣迁都北京后,天子守国门,北方战争频发,北元(蒙古各部)的威胁很大,南粮北运的迫切程度要甚于元朝。明朝也很重视胶莱河,但限于人力物力,胶莱河开通一段时间后废弃。
图片
现在如果再浚通胶莱河,似乎不是一件难事。如果修成,从天津至青岛,不必再绕过山东半岛,可从渤海可以直连胶州湾。不过现代的船吨位大,新的胶莱河比古代肯定要拓宽加深。如果真有这么一天,地图上可能就少了一个名词胶东半岛(山东半岛),而多出一个名词胶东岛(山东岛)。
图片
不过,疏通胶莱河,修建运河是否可行,正反两方面争论不休。
赞成的人认为:疏通胶莱河-大沽河,不仅可以缩短南来北往的航程,还能拉动沿河东西两侧的经济,造福于民。
图片
反对的人认为:胶莱河周边是肥沃的胶莱平原,是山东重要的粮食产地,修建运河会占用耕地。而且原本的淡水河,可能会海水倒灌,变成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那种海洋运河,周边土地会迅速盐碱化。
综上所述,你赞成开挖和疏通“胶莱运河”,将“山东半岛”变“山东岛”吗?
文:姜狼,著《五代十国风云录》《三国原来是这样》《血溅江东》《五朝宰相》《逐鹿天下》《柴荣是个好皇帝》等二十余部历史书籍,欢迎探讨。
地图帝,左图右史配资世界门户,历史地理不分家,每篇都是地图盛宴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